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遴選作業要點... 1

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 2

案例... 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遴選作業要點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遴選作業要點

九十二年九月十七日本會第四六六次主管會報修正通過

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為獎勵研究成果傑出之科學技術人才,長期從事學術研究,以提升我國學術研究水準及國際學術地位,增強國家科技實力,特訂定本要點。

二、申請人資格:

申請人應為近五年內研究績效傑出,並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不含已退休、累獲本獎項三次以上人員):

()在理論創新、實驗技術發展或儀具製作上,其研究成果能顯著提升我國在該領域或學門之國際學術地位。

()領導執行大型、整合型之研究計畫或產學合作計畫,其成果對國家建設、產業升級或科學教育有重大貢獻。

()研究成果獲得我國或國際專利,或論文在國際重要學術雜誌發表且具有創見。

三、申請方式:

申請人得於申請本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時,同時於申請表格中勾選申請傑出研究獎;必要時,本會並得主動遴選。

四、審查程序:

由本會自當年度核定之專題研究計畫主持人中遴選,採初審與複審二階段審查。初審由同領域之專家書面審查,複審由同學門或同領域之數位專家共同會審,必要時得送國外專家審查。

審查作業期間,以自專題研究計畫申請案截止收件之次日起九個月內完成為原則,必要時得予延長。

五、獲獎人數每年以一百名為限。

獲獎人除由本會頒發獎狀一紙外,並發給連續三年之獎勵金,每年獎勵金額新臺幣三十萬元。

六、獲獎人於獎勵期間不得重複領取本會專題研究計畫研究主持費。

七、獲獎人之學術著作,涉有違反學術倫理情事者,依本會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要點規定處理。

八、累獲傑出研究獎三次以上者,得依本會補助特約研究人員從事三年期特約研究計畫作業要點規定,申請特約研究計畫。

九、獲獎人名單,由本會核定後函知其任職機構,依本會規定格式造具印領清冊函送本會辦理撥款。

十、本要點未盡事宜,依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

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

國科會將於新的年度就實施多年的研究獎勵制度做一調整,亦即取消一般獎勵,僅保留「傑出研究獎」。國科會於今年大幅修訂實施多年的「研究獎勵制度」,令人感到欣慰。但看到其遴選作業內容,又讓人不免懷疑,是否又換湯不換藥的依種掩人耳目作法?

不管國科會如何修正制度,重點在於,制度的基本精神為何?審查的原則為何?審查委員在其專業領域的全球學術地位如何?這些審查委員有資格與能力評斷申請者嗎?國科會應該朝這些方向省思與實踐。

學術研究是傳承與延續的工作。科學研究須待其結果發表,且被討論瞭解後才真正完成。因此,科學實驗的結果無論如何宏偉,一直要到公開發表才算圓滿成功。期刊的「好」常以其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 IF)在同領域中作比較,所謂影響係數是指該期刊在過去兩年中,被引用之論文篇數與其發表篇數之比值。影響係數大的期刊意含著該期刊有較高的研究參考價值。以影響係數為參考指標來評價期刊排名的概念,是被接受的。科學研究的原則,是將研究結果公開發表,接受挑戰與瞭解,與以影響係數來評價期刊的原則,在邏輯上是相通的。同樣的,也用相似的邏輯來評斷論文,一篇「好」論文被引用次數相對的多,意含著該論文有較高的研究參考價值。當評價國家、大學、研究機構、或者領域間之研究表現時,通常以論文之相對索引參數(relative citation index, RCI)為參考指標來評價。所謂相對索引參數是指被引用之論文篇數與其發表篇數之比值。同樣的,當比較研究者個別之研究表現時,可以該研究者發表之論文平均被引用率(citation per publication, CPP)為參考指標來評價。所謂平均被引用率是指研究者被引用之論文篇數與其發表篇數之比值。

一篇被認同的論文必須是公開發表的,也就是說研究者可以簡易地透過大型且通用的資料庫找到該篇論文的相關訊息。任何一篇論文只要發表,無論是否被引用,都將被認同為一篇完整的研究論文,其差別在於貢獻度之差異。英國肯特(KentWellcome研究實驗室的Moncada等人於1991年六月在美國發行的Pharmacological Reviews期刊中刊出一篇論文「Moncada, S., Palmer, R.M.J. and Higgs, E.A. (1991), Nitric-oxide -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43 (2): 109-142.」。此篇論文至2003928日止,已被引用9128次。Pharmacological Reviews是全球藥理學與製藥學(Pharmacology & Pharmacy)領域中188種期刊中第一名的期刊,2002年影響係數為26.568這份期刊當然是大家接受的好期刊,而Moncada等三位來自英國的研究者所發表的這篇論文,更可以肯定是一篇極具貢獻的論文。

一般而言,論文的價值來自於期刊影響係數的大小及該篇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多寡,而一篇論文作者的貢獻度,則與作者之人數多寡與順位有關。第一順位作者當然是論文的主要貢獻人,在專業上具有相當經驗,且論文中大部分內容是由他所撰述完成。另外,論文之每位作者應該是能為該論文的研究結果負學術責任的人,當然也應對該論文有所貢獻。但是,綜觀國內學術界的學術研究情形,我們發現,上述對學術論文及作者的國際評量標準,並不適用於國內學術界。在政府極力呼籲要提昇台灣科學研究之國際地位之際,我們先來回顧過去國科會研究獎勵,以便提供政府一思考方向。

依據「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申請注意事項第七條『遴選原則』」所述之原則,由7889學年度,在環工學門獲得傑出獎獎勵之15篇論文應是「符合」:「具有相當學術或實用價值」、「研究成果之品質及數量達一定水準」、「研究成果能顯著提昇我國在該領域或學門之國際學術地位」、「成果對國家建設、產業升級或科學教育有重大貢獻」、「研究成果獲得我國及國際專利」、「回顧性論文能在國際重要學術雜誌發表且具有創見」等原則之一。這些獲得傑出獎的教授每次可獲連續兩年之獎勵費,每年獎勵金額為三十萬元。但是,非常諷刺的是,符合這些條件的論文發表在科學引用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國際期刊上的竟不到一半,而可發表在SCI上之論文,卻又乏人問津,其中以獲得84學年度傑出獎之論文,1995年發表至今7年來被SCI上之論文引用39次為最傑出。7882學年度獲傑出獎之論文從來不曾被SCI上之論文引用過。另外,838588學年度獲傑出獎之論文也從來不曾被SCI上之論文引用過。獲傑出獎次數最多之教授包辦了8187學年度之4次傑出獎勵,其中發表在SCI4篇論文中有3篇不是第一作者也非聯絡作者。而這4篇論文被SCI上之論文引用之次數分別為0次、14次、0次、9次。真不知這些獲傑出獎的15篇論文有多大的學術或實用價值?其品質真的傑出嗎?如何能提昇我國之國際學術地位?對國家有何貢獻?如何獲得國際專利?難道在台灣沒有更傑出的人才嗎?試問這些評審委員的審核標準為何?是否依照上述「遴選原則」來審核?或上述遴選原則「僅供參考」?

一篇論文的貢獻度,可以由被引用次數與所發表期刊之影響係數排名數來評定。這兩種標準是公認的重要評價參考指標,而評價研究者時,則須考量該研究者對該篇論文的貢獻度。第一順位作者通常為論文的主要貢獻人,而負責研究經費與專業支援的聯絡作者也是主要貢獻人之一。因此,國科會研究獎勵辦法之修正,理應考慮候選人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發表之論文是否達到足夠數量,該傑出論文之相關資料,如期刊之影響係數、研究者獲獎之論文被引用之次數,同時也該考慮該獲獎者過去發表之每篇論文被引用之平均次數(CPP)為參考指標來評價。

國內財政日益困窘,政府各項開支均需精打細算,如此才能符合成本效益。期待國科會與國內學界的前輩能多為學術研究深思。不要違反世界之趨勢與公認的標準,以「人」或「地位」為審查之優先考量,而忽略研究者真正的能力與表現,更不要浪費民眾的血汗錢。

案例

筆者依據「國科會八十九學年度環工學門教師研究成果自我評量統計表」之規定,以4SCI(影響係數1.0以上)的論文獲得64之自評點數,7SCI(影響係數0.5~0.99)的論文獲得84之自評點數,4SCI(影響係數0.01~0.49)的論文獲得32之自評點數,總計15篇的自評點數為180;另外,再加上代表作16之評點,申請國科會九十學年度環工學門甲種獎勵。結果未能順利獲得國科會甲種獎勵,且未收到任何評審意見。

筆者提出申請甲種獎勵之論文於1999年發表於Water Research,該期刊在1999年影響係數為1.748,在環境工程領域36種期刊中排名第3、在環境科學領域126種期刊中排名第17、在水資源領域46種期刊中排名第2。該篇論文自發表後至2003927日已被引用34次。除此之外,筆者為該論文之第一作者亦是聯絡作者。依據國科會甲種獎勵之遴選原則:代表作具有相當學術或實用價值、近五年研究成果之品質及數量達一定水準者等兩項原則,筆者應有獲得獎勵之充足理由。但結果卻無法獲國科會之肯定。由於未收到任何隻字片語的「未獲獎理由」,筆者自行揣測理由,或許國科會是以筆者所提出之論文不是在台灣完成為理由來拒絕。但該篇論文聯絡作者的地址是筆者在台灣的聯絡地址。若真的以這個理由拒絕,我們也可清楚的發現,過去獲得國科會甲種獎勵的論文中,不是在台灣完成的有6篇(成大3篇、交大1篇、中央2篇)。國科會遴選原則有此規定?或是依評審委員個人之好惡,可不依原則來決定獲獎名單?

另外,筆者也對六所國立大學獲得國科會九十學年度環工學門甲種獎勵之論文做一調查,明顯的發現國科會對甲種獎勵論文之審查明顯暇痴。以筆者與獲獎論文做比較,分析如下(200112月完成調查):

獲獎論文所屬期刊影響係數超過筆者之1.748的有5篇。

獲獎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筆者之10次的有0篇。

獲獎作者為第一作者的有13篇。

獲獎作者為聯絡作者的有18篇。

獲獎作者同時具備第一作者與聯絡作者的有13篇。

獲獎作者既不是第一作者也不是聯絡作者的有9篇。

過去五年所發表論文,為第一作者之數量超過筆者(25篇)的有0位。

過去五年所發表論文之數量超過筆者(28篇)的有1位。

國科會決定從今年起廢除獲獎率高達50%的一般獎,僅保留獲獎率33%之間的傑出獎,每年頒給獲獎者三十萬元獎金、而且連頒三年,以鼓勵研究傑出學者。筆者所提出之案例也將隨著一般獎之廢除成為歷史。

最後將「難免遺珠」之心情,將此案例與國內同領域獲得4次傑出獎之教授做一比較如下表。由其結果,令人擔心國科會之獎勵制度與執行,以及國內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之前途。

比較項目

無法獲得一般獎助理教授

獲得4次傑出獎之教授

SCI論文數

30

44

第一作者之SCI論文數

24

8

SCI論文引用次數

165

142

論文平均被引用率(CPP

5.50

3.23

2002228日完成調查

綜上所述,國科會的主事者是否該有片刻省思的機會?個人可以等待制度的完善,評審水準的提昇。但是若主事者不以為異,國內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之前途可以等待嗎?這樣的等待有結果嗎?

事實上,本人至2003927日止,已發表SCI論文42,另外還有4也以被接受刊登。其中36篇為第一作者,9篇為連絡作作者,總共被引用409次,平均引用率(CPP)為9.74,其中自身引用106次,扣除自身引用之平均引用率(CPPex)為7.21

 


 

學年度

學校

姓名

代表作名稱

SCI排名

SCI

引用情形

78

台大

蔣本基

自來水廠中微量毒性有機物之生成機制及控制技術研究

 

0/13年篇

80

台大

蔣本基

替代消毒劑對自來水廠中有害物質之生成影響

 

0/11年篇

81

台大

張慶源

惰性固體粒狀物對吸收去除氣狀污染物之影響:一、二氧化碳,二、氨氣

 

0/10年篇

81

台大

駱尚廉

重金屬染物於固液界面反應之研究(II)

 

0/10年篇

81

中央

歐陽嶠暉

厭氧好氧RBC及活性泥法併同去除BOD氮磷之動力學特性及最佳操作之研究

 

0/10年篇

82

台大

蔣本基

替代消毒劑對自來水廠中有害物質之生成影響(III)

 

0/9年篇

82

台灣科大

顧洋

超音波聲解程序分解水中氯酚類成分之研究

 

0/9年篇

83

台大

張慶源

On the Thermal Treatment of Plastic Mixtures of MSW: Pyolysis kinetics塑膠混合物之熱處理:熱裂解動

 

0/8年篇

83

台大

駱尚廉

Lai, C.H.*, Lo, S.L. and Lin, C.F. (1994), Evaluating an iron-coated sand for removing copper from water.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0 (9): 175-182.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 0.895, 10/36 (1999), Impact Factor 0.495, 17/36 (2000)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mpact Factor 0.895, 54/126 (1999), Impact Factor 0.495, 90/127 (2000)

Water Resources: Impact Factor 0.895, 17/46 (1999), Impact Factor 0.495, 30/47 (2000)

14/8年篇

84

台大

林正芳

Lin, C.F.* and Hsi, H.C. (1995), Resource recovery of waste fly-ash - Synthesis of zeolite-like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9 (4): 1109-1117.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 3.751, 1/36 (1999), Impact Factor 3.035, 1/36 (2000)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mpact Factor 3.751, 2/126 (1999), Impact Factor 3.035, 3/127 (2000)

39/7年篇

85

台大

駱尚廉

Lai, J.L.*, Lo, S.L. and Lin, C.F. (1994), Effects of hydraulic and medium characteristics on solute transfer to surface runoff.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0 (7): 145-155.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 0.895, 10/36 (1999), Impact Factor 0.495, 17/36 (2000)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mpact Factor 0.895, 54/126 (1999), Impact Factor 0.495, 90/127 (2000)

Water Resources: Impact Factor 0.895, 17/46 (1999), Impact Factor 0.495, 30/47 (2000)

0/8年篇

86

成大

張乃斌

Chang, N.B.*, Chang, Y.H. and Chen, Y.L. (1997), Cost-effective and equitable workload operation in solid-waste management system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SCE, 123 (2): 178-190.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 1.373, 4/36 (1999), Impact Factor 0.693, 9/36 (2000)

Engineering, Civil: Impact Factor 1.373, 2/62 (1999), Impact Factor 0.693, 5/63 (2000)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mpact Factor 1.373, 28/126 (1999), Impact Factor 0.693, 70/127 (2000)

4/5年篇

87

台大

駱尚廉

Kuan, W.H.*, Lo, S.L., Wang, M.K. and Lin, C.F. (1998), Removal of Se(IV) and Se(VI) from water by aluminum-oxide-coated sand. Water Research, 32 (3): 915-923.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 1.748, 3/36 (1999), Impact Factor 1.258, 3/36 (2000)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mpact Factor 1.748, 17/126 (1999), Impact Factor 1.258, 30/127 (2000)

Water Resources: Impact Factor 1.748, 2/46 (1999), Impact Factor 1.258, 2/47 (2000)

9/4年篇

88

成大

張乃斌

Chang, N.B.*, Kao, C.Y.J., Wei, Y.L. and Tseng, C.C. (1999), Comparative study of 3D numerical and puff models for dense air polluta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SCE, 125 (2): 175-184.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 1.373, 4/36 (1999), Impact Factor 0.693, 9/36 (2000)

Engineering, Civil: Impact Factor 1.373, 2/62 (1999), Impact Factor 0.693, 5/63 (2000)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mpact Factor 1.373, 28/126 (1999), Impact Factor 0.693, 70/127 (2000)

0/3年篇

89

交大

黃志彬

Chou, S.S. and Huang, C.P.* (1999), Decomposi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in a catalytic fluidized-bed reactor. 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 185 (2): 237-245.

Chemistry, Physical: Impact Factor 1.557, 35/90 (1999), Impact Factor 1.576, 37/91 (2000)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mpact Factor 1.557, 21/126 (1999), Impact Factor 1.576, 21/127 (2000)

3/3年篇

 


 

姓名

次數

SCI

引用情形

駱尚廉

4

23/30年篇

蔣本基

3

0/33年篇

張慶源

2

0/18年篇

張乃斌

2

4/8年篇

顧洋

1

0/9年篇

歐陽嶠暉

1

0/10年篇

黃志彬

1

3/3年篇

林正芳

1

38/7年篇